随着秋台风密集登场且强度加剧,光伏电站在极端天气下的资产安全性被推至风口浪尖。从组件质量到系统设计,一场关乎电站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的“抗风能力”大考正在上演。

一、 台风“不按常理出牌”,电站安全承压
近日,第21号台风“麦德姆”以14级强度登陆广东徐闻,再次敲响了沿海地区光伏电站的防风警钟。这已不是今年首个侵袭我国沿海的强台风,此前第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也曾强势登陆阳江。数据显示,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,我国强台风发生频率已上升20%,全球变暖更导致极端风速事件趋于频繁与强烈。
台风路径的多变与强度的攀升,正不断挑战着光伏电站的设计极限。昔日被视为“小概率”的极端风载,如今已成为电站规划与建设必须严肃对待的“新常态”。
二、 惨痛案例:强风之下,电站资产损失惨重
台风过境,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。9月26日,在台风“桦加沙”登陆广东阳江后,当地一处大型风光互补项目遭受重创。其中,占地约1700亩的光伏电站组件在狂风暴雨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结构性损坏,场面触目惊心。
该电站于2015年投运,设计运行寿命25年,年均发电量高达5700万度。此次台风侵袭,不仅意味着巨额的修复成本,更对其未来十多年的发电收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打击,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模型受到根本性冲击。
此类事件并非孤例。今年4月,一场持续强风天气席卷宁夏、内蒙古、甘肃及山西等多地,大风与沙尘对当地众多光伏电站进行了无差别“攻击”,安徽、河北、山西等地均有电站上报受损情况。
三、 隐患溯源:“弱不禁风”的组件与缺失的抗风设计
在强风的检验下,电站的脆弱环节暴露无遗。究其根源,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:
组件质量隐患是内在根源。 近年来,在行业低价竞争的压力下,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在原材料上“偷工减料”。据CPVT近期发布的光伏产品质量抽查结果,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出现显著下滑,从2019年的100%下降至2024年的62.9%。其中,关键的光伏玻璃因厚度减薄、透光率不足,直接削弱了组件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;而焊带、接线盒等辅材的合格率甚至不足50%,导致边框锈蚀、变形等结构性隐患,使组件在强风面前“弱不禁风”。
系统抗风设计不足是外在短板。 光伏电站的抗风能力并非单个组件的简单叠加,而是一个涉及支架结构、基础设计、安装工艺及阵列布局的系统工程。许多早期电站或为节省成本而建的电站,其抗风设计标准可能已无法适应当前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。在强风作用下,不仅组件本身可能被撕裂,薄弱的支架和基础更易导致整个方阵发生连锁性倾覆。
四、 行业启示:从“成本优先”转向“安全与质量优先”
频发的台风事故为整个光伏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电站的长期资产安全与稳定收益能力,远比初期的低成本投资更为重要。
这意味着,行业必须摒弃旧有的“成本优先”思维,转而树立“安全与质量优先”的发展理念。从制造端严控组件质量,杜绝偷工减料;从设计端提升抗风标准,优化系统结构;从建设端强化施工管理,确保安装质量。唯有如此,光伏电站在面对自然的“压力测试”时,才能真正确保资产安全,守护投资者的长期回报。
台风,既是严峻的挑战,也是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催化剂。当电站能够“迎风而立”,光伏资产的价值才能真正经受住时间的考验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