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面光伏电站的选址,说到底是把“光、地、电、路”四个字凑齐。光要好,地要稳,电要近,路要通。具体落到地形上,可以一句话概括:优先平地,巧用缓坡,避开北坡,慎用山地、水面和采空区。
一、平地是首选
地势开阔平坦、北高南低的场地最理想。这样的地形不仅施工简单,支架和基础都能标准化,而且后期运维也方便,清洗、除草、巡检都有路可走。西部荒漠、戈壁、盐碱地、工矿废弃地,以及东部沿海的滩涂、鱼塘埂后方的空地,都是近年集中式电站的主力场景。
二、缓坡可“借坡就势”
正南向、坡度在5°–20°之间的山坡,既能让组件“躺”得更舒服,又能减少阵列间距,提高单位面积装机量。东南、西南坡也能用,但坡度最好控制在25°以内,否则履带打桩机爬不上去,人工搬运成本也会陡增。北坡背阴,日照时间短,除非是极缓坡(<5°)且土地成本极低,否则不建议布局。
三、山地、水面、采空区要慎之又慎
山地:沟壑纵横、坡向多变,需要把长支架切成短支架,或者改用单桩可调高差、预应力索结构,投资会明显上升。
水面:固定式打桩适合水深较浅、水底地质稳定的鱼塘或水库;漂浮式则要求水域无结冰、流速低、水位变化可控。
采空区、岩溶塌陷区:不是不能建,而是需要先完成地质灾害评估,并同步设计抗沉降基础,费用和风险都要提前算清楚。
四、把政策红线一次看全
无论地形多好,都要先核对国土空间规划: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红线、文物保护区、军事设施、水源地一律避让。能用的地最好是未利用荒地或劣地,避免后期因土地性质问题被叫停或拆除。
五、别忘了“电”和“路”
组件再高效,发出来的电也要送得出去。选址时确认附近是否有现成的35 kV 及以上变电站,10 km 以内接入最经济。同时,场区边缘最好有硬化道路或县道,方便大型平板车把支架、箱变一次运到机位,否则临时修路又会吃掉几厘钱的电价。
平地最省心,南向缓坡能省钱,复杂地形能挣钱但要会算账,先把资源、土地、电网、交通四项硬条件摸准,再决定在哪里“种太阳”。